蓬莱苹果产业振兴乡村
在胶东半岛的黄金海岸线上,烟台市蓬莱区正以一颗颗红润饱满的苹果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全局发展。这片被誉为"东方海岸果谷"的土地,通过科技赋能、全产业链整合与农旅融合的"三驾马车",不仅让传统苹果产业焕发新生,更打造出全国苹果主产区可复制的"蓬莱样板"。2023年,蓬莱苹果产业产值突破52.6亿元,成为支撑农村经济的强力引擎。
科技赋能:从田间到实验室的产业革命

在刘家沟镇的现代农业园区里,山东烟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大棚中,技术人员正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抗病性更强的苹果幼苗。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功培育出9个农业农村部登记的新品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将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与龙头企业的市场敏感度紧密结合,使得新品种研发周期缩短30%,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2%以上。

去年荣获山东农技杯金奖的"烟富10"苹果,正是这种科技转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工会组织的劳模创业园推广体系,该品种在蓬莱区迅速铺开种植,亩均收益较传统品种提高8000元。当地建立的12个美丽乡村工会组织,将2000多名分散经营的果农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果"的转变。
全产业链:让每颗苹果创造最大价值

蓬莱区打破"种果卖果"的单一模式,构建起涵盖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十佳苹果企业评选中,蓬莱和圣农业等企业凭借深加工产品线脱颖而出,将次等果酿造成苹果醋、提取果胶,使原本只能丢弃的残次果实现每吨1200元的增值。
电商渠道的开拓尤为亮眼。田十电子商务等本土企业通过直播带货、跨境平台,将蓬莱苹果销往东南亚和中东市场。2024年上半年,仅电商渠道销售额就同比增长67%,相当于每分钟有23箱苹果通过互联网走出蓬莱。这种"线上+线下"的双轮驱动,让苹果销售半径从周边300公里扩展至全球市场。

农旅融合:果园变景区的增值密码
沿着蓬莱区精心设计的"苹果主题观光带",游客可以在木兰沟的百年果园体验采摘,在岳家圈的民宿品尝苹果宴,最后到三里沟的文化广场观看苹果主题光影秀。这种"农业+文旅"的融合模式,使传统果园亩产收益从2万元跃升至5万元。

刘家沟镇打造的"东方海岸果谷"产业基地,已成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通过举办苹果花节、丰收季等活动,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增收1.2亿元。果农们笑称:“现在一棵苹果树能挣三份钱——卖果子的钱、观光门票的钱、游客吃饭住宿的分成。”
组织创新:党建引领下的协同共治
蓬莱区独创的"一融两划"机制,将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在12个美丽乡村工会中,党员技术骨干组成"红色服务队",定期为果农提供修剪、施肥指导。这种组织创新如同为分散的果农装上"导航系统",使新技术推广效率提升40%。

教育振兴计划则为产业持续造血。《蓬莱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专项工作方案》实施后,当地职业院校开设的现代农业专业,每年培养200余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这些年轻人带着电商运营、智能灌溉等技术回乡创业,成为苹果产业升级的生力军。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蓬莱苹果产业正向着"智慧果园""数字供应链"的更高目标迈进。当清晨的阳光洒满木兰沟的果园,无人机巡航系统已开始监测果实糖度,大数据中心正根据全球订单调整采收计划。这颗承载着乡村振兴梦想的金苹果,正在渤海湾畔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