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回应近期美方关于“中美关税问题谈判”的传闻,强调双方未开展任何磋商,更不存在所谓“协议达成”。这一表态直接驳斥了美媒及部分政客连日来释放的“接触信号”,再次展现中方在经贸摩擦中的原则立场。
一、官方明确否认:谈判传闻系美方单方面炒作
针对记者提问,郭嘉昆指出,美方近期通过多渠道散布“中美正在谈判”的消息均属虚假信息。他强调:“当前中美之间未就关税问题进行任何形式的磋商或谈判,更无从谈起所谓‘协议达成’。”
外交部重申,本轮关税争端由美方率先挑起,中方态度始终如一:对贸易战“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但任何对话必须基于平等、尊重、互惠的前提。商务部同日补充称,中美经贸团队近期未举行任何谈判。
二、美方动态与中方立场的“温差”
就在外交部表态前24小时,美国政界曾释放矛盾信号:
财长贝森特一度表态称“互征关税难以为继”,暗示可能缓和贸易战;
白宫经济顾问莱维特却随即改口,要求“中方先降税再谈判”,并强调“不会单方面让步”。
这种“软硬交替”策略被国际舆论解读为美方试图通过舆论施压获取谈判筹码。对此,郭嘉昆明确回应:“施压、威胁和讹诈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
三、贸易战现状与全球影响
当前中美关税对抗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关税水平: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达245%,中方反制税率升至125%;
贸易萎缩:中美贸易额较2018年暴跌62%,近乎进入“准禁运状态”;
连锁反应:美国铁锈地带制造业面临35万人失业风险,大豆库存积压超千万吨,而中国通过WTO诉讼等多边机制持续反制美方单边主义行为。
四、国际舆论:博弈背后的“时间赛跑”
分析认为,美方近期频繁释放谈判信号,与其国内政治经济压力密切相关:
选举压力:特朗普在铁锈地带支持率从58%骤降至41%;
通胀危机:高关税使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200美元,中产消费降幅达1.9%;
企业呼声:特斯拉、苹果等巨头多次警告关税对其利润的冲击。
然而,中方通过多平台明确传递“不惧战、不避谈”信号,展现出对长期博弈的战略定力。
结语
这场“关税罗生门”暴露出中美结构性矛盾与战略互信的缺失。在WTO框架下,中方已就美方“对等关税”发起三轮诉讼,而美方若继续“说一套做一套”,恐将进一步消耗其国际信誉。未来局势如何演变,取决于美方能否真正践行“平等互惠”的对话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