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网络游戏账号交易的案件引发广泛关注。一名男子将自己估值不菲的游戏账号以12万元的价格出售后,又通过申诉途径擅自找回,最终被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该案再次将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和交易安全问题推至公众视野。
这起事件的起因源于一款名为《传奇天下》的纯文字挂机游戏。该类游戏以简单的操作模式和怀旧风格吸引了一批忠实玩家,游戏内角色等级、装备及资源往往需投入大量时间与金钱积累,使得部分高价值账号成为可交易的“虚拟资产”。本案中的被告小李(化名)便是该游戏的资深玩家,经过数年经营,其账号内拥有多件稀有装备和高等级角色,市场估价超过十万元。
2022年初,小李因个人经济原因,决定将账号转让。经过多次磋商,他与一名来自外省的买家达成协议,以12万元人民币完成交易。双方签订电子协议,明确约定账号所有权及全部附属权益的转移,买家随后全额支付了款项,并修改了账号安全信息。交易完成后,小李似乎履行了约定,买家也顺利接手账号并继续投入使用。
然而,不到两个月后,买家突然发现无法登录账号。联系游戏客服后得知,该账号已被原始注册人通过实名申诉渠道成功找回。买家立即联系小李,但对方先是推诿搪塞,之后便失去联系。意识到可能被骗,买家迅速报警。
警方立案后通过技术侦查手段锁定小李的行踪。调查显示,其在账号出售后不久便向游戏平台提交了身份证明、历史登录数据等材料,以“账号被盗”为由申请恢复权限。成功找回账号后,小李迅速修改密码、绑定新手机,试图将账号再次转卖或自用。经司法鉴定,其行为导致原买家无法正常使用账号,虚拟财产价值遭受实质性损失。
检察机关以涉嫌盗窃罪对小李提起公诉。法庭审理过程中,控辩双方围绕“虚拟财产是否受法律保护”“通过申诉手段取回已售账号是否构成犯罪”等焦点展开辩论。辩护人主张,虚拟物品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财物”,相关纠纷应通过民事途径解决。而公诉人则指出,该账号经市场交易产生明确经济价值,且被告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秘密窃取行为,符合盗窃罪构成要件。
法院最终采纳了公诉方意见,认为游戏账号虽存在于虚拟空间,但凝结了玩家的劳动投入、金钱消费及时间成本,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小李在已收取转让价款、明知所有权转移的情况下,故意通过申诉手段绕开平台规则重新控制账号,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鉴于涉案金额巨大,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这并非首例因虚拟财产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随着网络娱乐及数字经济发展,游戏账号、虚拟货币、稀有道具等交易日益频繁,类似“卖号又找回”的行为屡见不鲜。但由于取证困难、平台规则不健全、部分用户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许多买家维权无门,只能自认倒霉。
一位长期关注互联网法治的律师表示,该案的判决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明确传达了司法机构对虚拟财产价值的认可,以及对交易安全的保护立场。他同时提醒,玩家在进行账号交易时应尽量选择正规平台、保留完整交易凭证,并在交易后及时变更全部安全设置,以降低法律风险。
游戏行业分析人士则指出,此类现象暴露出部分游戏平台在账号管理机制上存在漏洞。“仅凭注册身份证信息即可轻易绕过后续绑定信息变更,这一机制显然不足以保障交易安全。”他建议企业加强账号申诉的审核强度,例如引入人脸识别、多重验证等方式,从技术层面减少恶意申诉的可能。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虚拟财产的保护仍处于立法模糊地带。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法律对网络虚拟物的产权界定、继承、交易等作出系统规范,相关争议多依赖《民法典》中关于网络财产权益的原则性条款,或参照刑法中盗窃、诈骗等罪名处理。学界和实务界普遍呼吁,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适应数字时代特征的产权制度。
这起案件的发生,不仅给心存侥幸的卖家敲响了警钟,也敦促游戏运营商和监管部门共同正视虚拟经济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正如审理此案的法官在判决书中所言:“虚拟世界并非法外之地,任何以非法手段侵害他人财产权益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玩家群体中对此反响强烈。一位资深游戏玩家表示:“账号买卖本身是你情我愿的事,但诚信是底线。这种卖了又偷回来的行为,破坏了整个交易环境的信任。”不少网友则支持判决结果,认为“公平交易就该受到保护,不管对象是实物还是虚拟物品”。
随着元宇宙、数字藏品等新兴概念的兴起,虚拟与现实的财产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如何建构与之相匹配的法治框架,平衡技术创新、商业发展与用户权益保护,将成为未来长期的重要课题。而这起普通的案件,或许正是推动社会共识形成与制度演进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