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工匠精神走进烟台港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饮食文化盛宴在山东烟台港拉开帷幕。齐鲁名厨工匠创新联盟走进港口企业,通过烹饪展示、技艺交流等形式,将鲁菜的精髓与工匠精神带入生产一线。这场由山东省财贸金融工会、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主办,烟台市总工会及山东港口烟台港集团工会承办的活动,不仅是一次味觉的碰撞,更成为餐饮文化与工业场景融合的创新实践。
名厨亮绝活:经典鲁菜的现代演绎

在港口企业的食堂操作间,程伟华等四位资深鲁菜大师化身“美食主播”,现场演示了糖醋鲤鱼、九转大肠等传统名菜的制作工艺。大师们手中的炒勺仿佛魔术棒,将寻常食材转化为色泽金黄的佳肴,引得围观职工频频举起手机记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师们边操作边讲解“熘”“爆”等技法要诀,比如“熘菜讲究芡汁包覆,就像给食材穿层薄纱”,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港口工人熟悉的比喻。这些诞生于明清时期的经典菜品,经过大师们的现代化改良,既保留了“咸鲜为本”的鲁菜灵魂,又融入了低糖少油的健康理念。

工匠精神的双向传递
活动现场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当名厨们展示“蓑衣黄瓜”的刀工时,一位吊车司机主动请缨尝试,坦言“这和操作机械臂一样需要手感”。这种跨界共鸣正是活动的深层价值——鲁菜大师们带来的不仅是烹饪技艺,更有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正如山东省财贸金融工会主席倪道余所言:“港口工人精益求精的作业标准,与厨师追求极致的雕花摆盘,本质都是对专业的敬畏。” 联盟成员还特别参观了港口创新工作室,被职工们自创的装卸设备优化方案所触动,直言“这些土发明家的巧思,和我们研发新菜品的思路异曲同工”。

餐饮创新遇上工业智慧
在互动问答环节,港口职工提出的问题颇具行业特色:“如何快速做出兼顾营养与效率的班中餐?”“大锅菜怎样保持小炒风味?”大师们结合工业场景给出实用建议:用“分时段投料法”解决集体供餐问题,借鉴“预制-现烹”模式提升出餐速度。这些建议后被整理成《港口餐饮优化指南》,成为联盟与企业合作的首个落地成果。更令人惊喜的是,港口食堂根据交流成果推出了“海港风味套餐”,将鲁菜传统的海鲜做法与职工喜爱的重口味巧妙结合,窗口前排起的长队印证了创新尝试的成功。

从灶台到港口的产业链共振
这场活动的影响远超预期。烟台港工会负责人透露,后续有六家餐饮企业主动接洽,希望借鉴“名厨进企业”模式开展员工培训。而联盟成员则通过这次走访,收集到“开发便携式海产品即食菜”等市场灵感,计划与港口冷链物流业务联动开发新品。这种跨界合作被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评价为“舌尖上的供给侧改革”,通过餐饮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赋能,既拓展了鲁菜的应用场景,也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文化活力。正如参与活动的劳模厨师所言:“当炒勺遇见集装箱,碰撞出的是整个胶东半岛的鲜味经济。”

文化传承中的时代脉搏
作为鲁菜重要发源地,烟台此次活动的特殊意义在于打破了“非遗传承在博物馆”的刻板印象。大师们现场演示的“葱烧海参”,选用的是烟台本地养殖的即食海参,既解决了传统发制耗时的问题,又带动了区域农产品销售。这种“老菜新做”的思路,恰与烟台港“人人可创新”的企业文化不谋而合。活动尾声的品鉴会上,改良版“蓬莱小面”搭配港口职工自创的辣酱,成为最受欢迎的爆款组合,用味觉证明了传统与创新完全可以奏响和谐的二重奏。

这场持续三天的活动最终以“共建鲁菜创新实践基地”的签约落下帷幕。但它的余韵仍在扩散——港口食堂的菜单上新增了“工匠套餐”专栏,而联盟的巡讲日程表里则多了“工业产区”这一重要板块。从后厨到码头,从技艺到理念,这场饮食文化与工业文明的对话,正在重新定义“舌尖上的齐鲁”的当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