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全员创新竞赛暨产业链创新创效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盛大开幕
昨日,烟台市职工创新创效服务基地内人头攒动,一场以“竞力助企 产创共兴”为主题的全员创新竞赛暨产业链创新创效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在此拉开帷幕。这场由烟台市总工会牵头举办的盛会,不仅成为本地创新力量的“阅兵场”,更是一次产业升级的“头脑风暴”。活动通过创新工作室与企业双赛道并行的模式,吸引了全市51支队伍同台竞技,犹如51颗创新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竞相萌发。

双轨并行:创新生态的立体呈现
活动现场划分为两大竞技板块——创新工作室赛道聚焦技术工人的“微创新”突破,企业赛道则展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30家创新工作室带来的技术改造方案,小到生产线上的夹具改良,大到智能检测系统的研发,印证了“螺丝钉里也能迸发星辰”的工匠智慧。而21家参赛企业提交的创效成果,则像一条条串联产业的“金丝带”,将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烟台优势产业的创新链紧密编织。万华化学某团队展示的绿色工艺改造项目,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2万吨,相当于为城市新增了1500亩森林的碳汇能力。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接力赛”
在成果转化专区,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演示着“虚拟焊接培训系统”。这套由一线工人与技术部门联合开发的VR设备,将新员工培训周期缩短60%,生动诠释了“实验室灵感”与“车间需求”如何实现无缝对接。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特别设置“技术经纪人”角色,就像创新成果的“红娘”,目前已促成8个项目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预计带动产业链新增产值超3亿元。

创新者的“数字画像”
数据分析显示,参赛者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58%,女性创新带头人较往届增长40%,折射出烟台创新人才结构的积极变化。鲁东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在现场点评时指出:“这些数据就像城市创新的体温计,测量出烟台正在形成的‘老中青传帮带、男女比更均衡’的健康创新肌理。”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富士康烟台园区的“95后”技工王磊,其研发的自动化检测装置已申请3项专利,成为“蓝领创新”的典型样本。

政策工具箱的“精准滴灌”
活动现场同步发布了《烟台市创新创效成果转化指引》,这份被企业代表称为“创新GPS”的政策手册,首次将市级竞赛优胜项目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加分项。市工信局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单个获奖项目最高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人才补贴等7类政策红利,综合扶持力度堪比“为创新引擎加注高标号汽油”。这种“以赛代评”的激励机制,正推动烟台形成“赛场选骏马、市场见真章”的良性循环。

创新雨林里的“共生效应”
在交流环节,东方电子集团与本地供应链企业共同发起的“智慧电力创新联盟”,吸引了17家配套企业加入。这种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朋友圈”模式,就像在产业生态中栽下“榕树”,通过气生根不断衍生新的合作网络。烟台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透露,该区将参照竞赛评价体系,在重点产业园试点“创新积分制”,把企业的竞赛表现转化为用地、融资等实际支持。

当夜幕降临,展示区的灯光渐次熄灭,但创新的火种已然播撒。这场持续一整天的活动,累计接待参观者超2000人次,线上直播点击量突破50万次。正如参赛企业代表所言:“今天的展板终会撤下,但板上那些数字背后的创新故事,正在车间的机床边、实验室的试管里、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