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清晨的烟台蓬莱,海风裹挟着咸鲜气息拂过街巷,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蓬莱小面唤醒了这座滨海小城。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蓬莱小面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烟台美食的“金字招牌”,更承载着蓬莱人对家乡的味觉记忆。
千年技艺,非遗传承
蓬莱小面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其制作技艺讲究“三光”(手光、盆光、面光),选用本地冬小麦面粉,经老酵头发酵、多次抻拉摔打,形成细如发丝却柔韧筋道的面条。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福禄深耕此道五十余年,他表示:“面条要摔出‘琴弦声’,汤卤要熬出‘海的鲜’,每一步都是功夫。”
汤卤是蓬莱小面的灵魂。以黄骨鱼、海蛎子等海鲜熬制底汤,配以淀粉勾芡,形成浓稠鲜香的卤汁。浇头随季节变换,春用蛏子、夏配虾仁、秋冬佐以海参丁,再淋上一勺本地鹰爪虾发酵的虾酱,咸鲜微甜,堪称“山海风味的完美融合”。
市井烟火,百姓餐桌
在蓬莱,约200家面馆每日清晨5点便开门迎客。一碗基础款小面仅需4-6元,搭配扇贝、海胆等“面碟”也不过10元,成为当地人实惠又暖心的早餐选择。市民张先生笑道:“吃碗小面,配上油旋和甜沫,才算真正‘开机’了一天的生活。”
守正创新,破圈发展
面对现代快餐文化的冲击,蓬莱小面传承迎来新机遇。2024年入选非遗后,政府开设传承人培训班,吸引年轻学员参与;部分老店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便携装卤料包,让外地食客也能复刻“蓬莱鲜味”。王福禄的徒弟小李表示:“现在学做面不仅是谋生手艺,更是在守护文化根脉。”
从地方小吃到文化名片
如今,蓬莱小面已超越饮食范畴,成为文旅融合的载体。游客在蓬莱阁赏景后,总爱钻进街边面馆,边看师傅拉面“表演”,边品味这碗“能看见仙气”的非遗美味。正如网友评论:“蓬莱小面的筋道,恰似胶东人骨子里的韧劲;它的鲜香,正是山海馈赠的浓缩。”
一碗小面,千年传承。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蓬莱小面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讲述着烟台人的饮食智慧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