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山东烟台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局部地区气温高达39℃

时间:2025-07-06作者:纪晓岚阅读:41分类:本地聚焦

  烟台家长送冰降温引热议

  近日,山东烟台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局部地区气温高达39℃,酷热难耐的环境不仅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更让家长们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环境忧心忡忡。7月4日,烟台多所中小学校的教室中出现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家长们自发组织,将成箱的冰块、西瓜等防暑物品送往学校,试图为孩子们打造一个相对凉爽的学习空间。一位当地老师晒出的视频显示,仅仅一节课的时间,他的上衣已被汗水浸透,仿佛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这一自发行动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既折射出家长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将学校防暑基础设施的短板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冰块降温:一场家长自发的“清凉行动”

  在烟台某小学的走廊上,家长们合力搬运冰块的画面成了高温下的独特风景。这些每块重达20公斤的工业用冰被放置在教室角落,配合电风扇使用,能在短时间内让室温下降3-5℃——虽然效果有限,但足以让闷热的教室暂时脱离“蒸笼”状态。有家长算了一笔账:一个班级每天需要消耗4-6块冰,按每块冰15元计算,仅一所学校单日的降温成本就超过2000元。这种看似原始的降温方式,实则是家长们在现有条件下能想到的最直接解决方案。正如一位参与送冰的母亲所说:“看着孩子放学时头发都粘在额头上,我们总不能等到空调装好才行动。”

  高温课堂:师生共同面对的“耐力考验”

  教育工作者在这场高温战役中同样承受着巨大压力。某中学物理老师描述,下午的课堂就像“桑拿房里的知识竞赛”,学生注意力普遍下降,连最活跃的孩子也蔫得像晒蔫的树叶。医学专家指出,当环境温度超过35℃时,人体核心温度每升高1℃,认知能力就会下降12%——这意味着高温下的学习效率可能不足正常状态的一半。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学生已出现头晕、呕吐等轻度中暑症状,校医务室的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药品消耗量同比激增300%。面对这种情况,有教师不得不调整教学计划,将重点知识讲解集中在相对凉爽的清晨时段。

  设施短板:一场持续多年的“降温欠账”

  追溯烟台教育设施的配置历史会发现,目前全市中小学空调安装率仅为38%,远低于同纬度沿海城市平均水平。建筑专家分析,当地多数校舍建于2000年前后,当时的设计标准未充分考虑极端高温的影响,单层玻璃窗、浅色外墙等设计在如今39℃的天气里显得捉襟见肘。虽然部分学校尝试通过加装遮阳帘、增加绿化等方式改善,但效果有限。教育局某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坦言:“财政拨款有限,优先保障的是危房改造和教学设备更新,防暑降温设施往往排在预算表的末位。”这种结构性矛盾在此次高温事件中被彻底引爆。

  社会讨论:降温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家长送冰事件在社交媒体发酵后,形成了观点鲜明的两派争论。支持方认为这是“民间智慧解决公共问题”的典范,体现了家校合作的积极姿态;反对方则质疑这是“用创可贴治疗内出血”,掩盖了政府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责任。教育社会学研究者李明浩指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公共服务供给与民众期待之间的落差:“当公共部门的响应速度跟不上气候变化的节奏,民间自救就会成为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类似情况并非烟台独有——去年9月长沙开学季,家长同样用冰块为教室降温,最终促使当地教育局紧急调整教学安排。

  长效对策:从应急措施到系统解决方案

  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临时性措施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建筑节能专家建议,学校改造可借鉴“被动式降温”理念:比如在屋顶喷涂高反射率涂料,能将表面温度降低15℃以上;安装可调节外遮阳系统,相当于给建筑戴上“太阳镜”;改造通风系统形成“穿堂风”,自然换气效率比普通窗户提升4倍。而从管理层面看,长沙市教育部门在高温期间暂停课后服务的做法值得参考——这种基于气象预警的弹性教学机制,既保障了师生健康,又避免了资源浪费。长远来看,或许需要建立新的校舍建设标准,将“高温适应性”纳入强制性指标,就像抗震等级一样成为不可妥协的质量红线。

  这场由冰块引发的讨论,已然超出单纯的气候应对范畴,成为检视社会治理能力的多棱镜。当家长们的爱意凝结成一箱箱消融的冰块,当师生们的汗水浸透一页页作业本,我们或许该思考:在气候变化成为新常态的今天,怎样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承载起民族的未来?答案可能不在某一方的单独努力中,而在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编织的安全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