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鲁菜宗师走进烟台港 跨界交流工匠精神

时间:2025-07-01作者:小雨阅读:51分类:本地聚焦

  鲁菜宗师走进烟台港 跨界交流工匠精神

  6月25日,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的食堂内香气四溢,一场别开生面的餐饮文化交流正在上演。齐鲁名厨工匠创新联盟的18位大师带着锅铲与创意走进企业,将鲁菜的醇厚底蕴与现代餐饮理念相结合,为港口员工带来了一场舌尖与视觉的双重盛宴。这场活动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山东省推动产教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当鲁菜宗师遇见港口硬汉

  活动现场,国家级鲁菜宗师王师傅的灶台前围满了好奇的港口机械师。他手持炒勺演示经典菜品九转大肠的制作,一边解释火候控制的奥秘:就像港口吊机操作需要精准的力矩计算,烹饪中的‘三煨三焯’同样讲究分秒不差。这种将专业术语转化为行业类比的方式,让现场观众频频点头。烟台港集团工会负责人表示,这种跨界交流让平日与钢铁打交道的员工们,第一次意识到餐饮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与港口作业的精细化要求竟如此相通。

  在互动体验区,来自青岛的齐鲁工匠李师傅带来了创新菜——海鲜物联网拼盘。这道融合烟台本地鲍鱼、海参等食材的菜品,灵感竟源自港口集装箱的堆叠逻辑。我们用冷链物流的标准处理海鲜,就像你们调度集装箱一样追求效率与新鲜度的平衡,李师傅的解说引发阵阵掌声。数据显示,当天有超过200名港口员工参与体验,其中83%表示希望此类活动常态化。

  从灶台到产业链的升级之路

  山东省财贸金融工会负责人在致辞中透露,联盟成立半年多来,已促成12项餐饮技术改良专利的落地。比如针对港口三班倒工作制研发的‘分段式保温餐车’,能将饭菜口感保持时间延长3小时——这相当于让夜班工人吃上相当于现炒的热饭。这种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民生温度的做法,正是联盟倡导的‘舌尖上的供给侧改革’。

  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鲁菜文化长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胶东海鲜焖锅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不少港口老员工发现,自己日常吃的鲅鱼水饺,其标准化制作工艺竟被纳入了山东手造非遗名录。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比单纯提升菜品口味更有深远意义,省精品旅游促进会专家评价道。据悉,联盟下一步计划在烟台港区设立鲁菜技艺传习所,让餐饮文化真正扎根企业土壤。

  一餐饭里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在下午的座谈会上,名厨们与企业后勤负责人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当聊到如何通过餐饮提升员工幸福感时,威海工匠张师傅提出可借鉴港口信息化管理经验:就像你们的智能调度系统能追踪每艘货轮,我们正在开发‘明厨亮灶’App,让员工实时查看菜品从采购到烹饪的全流程。这种跨界思维让参会者眼前一亮,当场就有三家港口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

  活动尾声的品鉴环节成了最热闹的课堂。烟台港装卸队队长老李捧着刚出锅的蓬莱小面感慨:干了二十年装卸,今天才明白原来面条的筋道程度可以用‘屈服强度’来衡量。大师们用港口人熟悉的金属材料学术语解释面团醒发原理,这种接地气的科普方式,正是联盟倡导的‘技能语言转换’实践。正如活动主持人总结的:当工匠精神突破行业边界,一餐朴实的员工餐也能吃出产业升级的味道。

  夜幕降临时,烟台港的灯塔与厨房的炉火交相辉映。这场持续8小时的活动,不仅留下了36道创新菜谱和19份合作备忘录,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