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父子同赴高考考场:沉浸式陪伴教育的时代启示
一场高考,两代人的考场:烟台父子同赴考场背后的陪伴教育启示
2025年6月7日,烟台市夏季高考拉开帷幕。全市30701名考生走进28个考点,其中一对特殊的父子格外引人注目——一位父亲与读高三的儿子并肩步入考场,共同完成了这场人生大考。这场罕见的“父子同考”,不仅是一次教育实践的极致呈现,更成为家庭教育中“陪伴力量”的生动注脚。
从复印试卷到同步答题:一位父亲的“沉浸式陪学”

这位父亲的陪伴教育并非始于高考。据透露,从儿子初中起,他便将“共同成长”理念贯彻到日常:每一张试卷,他都会复印后同步完成;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他亲自录入MP3,与儿子一起反复聆听。这种“沉浸式陪学”超越了传统的监督角色,而是以“同学”身份参与学习全过程。教育学者指出,这种策略将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化为双向互动,既缓解了孩子的孤独感,又通过身教传递了坚持的态度。

高考前夕,父亲决定将陪伴推向高潮——报名参加同一场考试。考场外,有家长感慨:“这就像跑马拉松时,有人不仅为你加油,还陪你一起迈过终点线。”
跨越32年的考场对话:教育变迁中的不变内核
父亲夏伟的考场记忆定格在1993年:烟台二中的两层简易楼、老旧的桌椅,以及7月闷热中穿着凉鞋赴考的少年。32年后,他与儿子面对的已是标准化考场、人机对话的口试耳机,以及6月初的空调环境。技术的进步与条件的改善背后,不变的是两代人通过教育实现成长的渴望。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揭示了陪伴教育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方法的创新,更是情感的延续。正如父亲所说:“我想让他知道,无论时代怎么变,父母的支持永远不会缺席。”

从个案到范式:陪伴教育的科学支撑与实践策略
心理学研究显示,陪伴能显著降低青少年的“学业孤立感”。烟台这位父亲的实践暗合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共同注意”理论——当家长与孩子聚焦同一任务时,孩子的认知投入度会提升30%以上。具体到操作层面,专家建议家长可采取以下策略:
任务同步法:如父亲复印试卷的做法,将抽象的要求转化为具象的共同行动;

环境共建法:通过录制学习音频等,创造共享的学习空间;
里程碑共赴法:在重要节点(如高考)设计仪式性参与,强化情感联结。
考场外的思考:陪伴教育的边界与升华
这场特殊的同考也引发讨论:陪伴是否该有边界?部分教育工作者提醒,过度介入可能削弱孩子的自主性。对此,父亲在采访中强调:“我的角色是‘脚手架’,不是‘替身’。”他会在儿子独立解题时保持沉默,只在需要时提供思维引导。这种“有温度的退场”理念,恰是陪伴教育的高级形态——既提供安全感,又预留成长空间。

烟台市教育局数据显示,2025年高考中,像这样的“深度陪考家庭”虽属个例,但全市4000余名考务人员的协作、1046个考场的井然有序,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层面“集体陪伴”的体现。
教育的终极命题:用陪伴定义成功

当最后一科考试结束铃声响起,父子俩相视而笑的画面被镜头定格。这个故事或许无法复制,但其内核值得深思:在分数与录取线之外,教育的真谛或许在于——让孩子在人生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能感受到“你不是孤军奋战”。正如一位中学教师所言:“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既有勇气独自上场,又知道回头就能看见守望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