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2025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技能为锚,探索未来人才培养新路径
2025年5月12日,烟台职业教育的盛事——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在烟台职业学院正式启动。来自市委宣传部、网信办、发改委、教育局、中华职业教育社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企业代表等9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这场活动不仅是烟台市职业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对未来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深度探索。

主题解读:技能为锚,职业为帆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这一主题,直指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技能是个人抵御经济波动、实现终身发展的“压舱石”。教育部等9部门在5月11日全国启动仪式中强调,职业教育需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而烟台作为山东半岛经济重镇,此次活动周通过主题日设计(如“职教发展研讨日”“地方特色活动日”),将抽象的政策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场景。例如,烟台职业学院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现场演示中,学生操作工业机器人完成精密焊接的“毫米级”作业,生动诠释了“技术即竞争力”的内涵。

规模与参与:多方联动的“生态圈”效应
本次烟台启动仪式参会人数达900余人,规模创近年新高。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代表占比超40%,包括万华化学、张裕集团等本土龙头企业,形成“政-校-企”铁三角格局。这种配置并非偶然:烟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现场透露,2024年全市技能人才缺口达12万,而职业教育活动周正是打通“人才蓄水池”与“产业需求端”的关键管道。一位参与产教融合签约仪式的企业高管比喻:“职业院校学生就像‘定制化芯片’,我们提供技术参数,学校负责‘封装测试’,最终实现即插即用。”

活动亮点:从理论到实践的“立体化”呈现
不同于传统宣讲,本届活动周采用“体验式传播”策略。在烟台主会场,三大板块尤为瞩目:

技能大师工作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展示锔瓷技艺,学生现场学习“金缮修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嫁接;
产教融合路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校企联合项目以“产品发布会”形式亮相,如某职校团队研发的冷链物流温控系统已获两项专利;
职业规划沙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与者可模拟从学徒到技术总监的20年职业路径,数据反馈显示,83%的体验者认为“清晰了技能提升的关键节点”。

这些设计背后,是组织者对职业教育“可感知化”的深度思考——正如一位职教专家所言:“要让社会看见,车间的火花比试卷的墨水更能点燃人生。”
政策风向:地方实践与国家战略的同频
山东省作为全国首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在此次活动周中再次凸显其先锋角色。济南主会场数据显示,近三年山东职教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烟台市教育局局长在致辞中特别提到,本地推行的“双导师制”(企业技师+院校教师联合授课)已覆盖85%的专业,这种“把课堂搬进生产线”的模式,使学生毕业即掌握3-5项核心技术,相当于“手握多把职业钥匙”。

未来展望:职业教育的“破圈”挑战
尽管成果显著,活动周研讨环节仍直面现存痛点。一位高职院校校长指出:“社会对职教的认知仍停留在‘备选选项’,需从基础教育阶段植入技能启蒙课程。”对此,中华职业教育社代表建议借鉴德国“职业预科”经验,在中学开展“技能探索周”。而企业方则呼吁建立“技能学分银行”,让学徒期间积累的经验可兑换学历积分,形成“技能-学历”的兑换汇率体系。

闭幕环节中,烟台职业学院学生合唱团演绎了改编版《追光者》,歌词中“焊接的火花是我的星光,数控的代码谱写诗行”引发全场共鸣。这或许预示着职业教育的未来图景:当技能与尊严等值,工匠精神便真正成为时代旋律。

(注:本文数据及案例均来自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公开报道,具体实施细节请以官方发布为准。)